據預測,到 2020 年,中國智慧農業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由 2015 年的 137 億美元增長至 268 億美元,年復合增長率達 14.3%。
盡管各大媒體紛紛報道智慧農業規模萬億級級別,但用一個樹來形容當下的中國智慧農業現狀,就好像是一顆小樹苗。
同時,創新、商業模式、人才已經成為中國智慧農業的客觀而又實現的問題,面對變化莫測的時代,我們不得不反思。
國外的農業科技公司和政府對智慧農業的重視高于我國,另外在技術應用等都超過同時代的中國。一些起步較早的國家,政策支持、科技研發、創新科技應用方面都早已大規模展開并快速發展。
智慧農業總體來說就是一個由政府發起的自上而下改革的過程,農民在缺少基礎的信息、技術的情況下,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導。
可但是,目前,在我國智慧農業存在一是資金制約嚴重;二是農用傳感器缺乏;三是設備不接地氣等問題。這些問題不僅僅是農業科技公司要去解決的,更需要各級政府機構發力。
我國的智慧農業依然還處在“雷聲大、雨點小”窘況,導致這些問題有3個原因:
1、土地不集中
有幾個數據,大家必須了解下。
中國有效耕地面積18億畝,然而這些耕地而土地又采取聯產承包方式,分散在小規模的農戶手里,這些土地很難連片。
另外,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,我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%以上,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%,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%?,F在全國有2.3億戶農戶,戶均經營規模7.8畝,經營耕地10畝以下的農戶有2.1億戶,人均一畝三分地,戶均不過十畝田。
根據《參考消息》報道,當前,種糧大戶諸多困擾,既有土地難以集中連片、融資難等老問題,也有服務體系不完善、成本持續高企擠壓效益等新問題。
其實這也導致智慧農業的使用成本大、資源浪費等客觀問題。
2、農業生產的分散性
我國是農業大國,國家一直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發展,但是我們始終沒有突破依賴自然資源和低廉勞動成本的發展格局,個體化農業生產依然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體。
目前,中國農業的經營者都以家庭為單位生產經營方式,這導致中國農業生產的分析性。即使大型合作社或農場,還是“自發”模式獨立發展。
因此,農業生產的分散性導致中國農業經營成本上升,整體效率不高。尤其智慧農業的推廣和應用之后,依然提高不了整體效率,反而導致發展不平衡等問題。
3、人才缺乏
智慧農業是一個技術型行業,操盤者需要懂互聯網、懂技術,否則寸步難行。
從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,2016年,中國規模農業經營戶農業生產經營人員(包括本戶生產經營人員及雇傭人員)1289萬人,其中女性609萬人,年齡35歲及以下的272萬人,年齡在36至54歲之間的751萬人,年齡55歲及以上的266萬人。
另外,中國8億多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,在4.9億農村勞動力中,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%,初中占49%,小學及以下占38%。
還有一組數據顯示,截至2018年6月,我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72.7%,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6.%,互聯網在城鎮地區的滲透率明顯高于農村地區。
這些都說明什么問題呢?在這些群體中,互聯網技術普及非常困難。所以,人才的缺乏,導致智慧農業的推廣和落地非常困難和無力。
中國的追趕:土地和應用
痛點就是機會!智慧農業一度被資本稱作為:農業新一輪暴富的機會。
誠然,相比國際水平,我們的智慧農業產業還處于追趕期,但也意味著上升空間大。
根據當前農業應用方式及類型的不同,智慧農業分為四大典型應用場景,包括數據平臺服務、無人機植保、農機自動駕駛以及精細化養殖,其中數據平臺服務應用場景占比最多為40%。這些都是機會和潛力市場。
中國農業產業分析師李劍認為,中國智慧農業起步晚,但發展速度特別快,這得益于中國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助推。同時,中國農業的新變革都圍繞著智慧農業開展,智慧農業是中國農業產業化的終極目標,不僅解決農民增收問題,更是解決中國人口增長的糧食問題。